首页 文化 广州:“绣花”功夫活化传统街区 “非遗”传播从线下到线上

广州:“绣花”功夫活化传统街区 “非遗”传播从线下到线上

在永庆坊表演的粤剧小子(资料图)

拥有 2200 多年建城史的广州,一街一巷,一砖一瓦间,都流淌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。历史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厚重的积淀,同时也为城市焕发青春活力积累了沃土。今日起,《羊城晚报》推出 " 活力广州 老城出新 " 系列报道,从城市微改造、科技创新、数字经济等方面,展现广州的青春魅力。敬请垂注。

8 月下旬,广州非遗街区(荔湾区永庆坊)迎来了它的两周岁生日。2020 年 8 月 22 日,位于恩宁路粤剧艺术博物馆西侧的广州非遗街区(永庆坊)正式开市。两年时间里,广州非遗在这一 " 见人见物见生活 " 的活态空间中展现、传承与创新。

在约 5 公里开外的广州非遗街区(越秀区北京路),也于今年 6 月 12 日正式开街。同一天,元宇宙非遗街区同步上线,这也成为了全国首条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开放的非遗街区。

越秀区与荔湾区,两个见证广州城市变迁的街区,在传统骑楼的一呼一吸间,以新的姿态,展示着广州这座城市的活力。

用 " 绣花 " 功夫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活化

永庆坊所在的恩宁路浓缩了厚重的传统广府风情。但是,曾经的永庆坊,是一片破败的危房社区,公共基础设施薄弱。近年来,永庆坊秉承 " 修旧如旧、新旧融合 " 的微改造理念,用 " 绣花 " 功夫对老旧建筑进行修复活化,古老的永庆坊在新时代重获新生。

永庆坊一期项目于 2016 年 9 月完工并投入运营,永庆坊二期共分 8 个片区,截至目前,示范段、骑楼段、滨河段、粤博西段(非遗街区)、粤博东段已建成对外开放。金声段已完成,吉祥段、多宝段正在施工中,将陆续向公众开放。

在永庆坊的西端,一家袖珍雪糕店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拍照。这个铺位藏身于老骑楼之中,面积仅 3.8 平方米,且无法通水,很多商业形态无法在这里进行,店铺一度空置。在永庆坊相关部门的帮助下,现任店主莫先生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业态:" 我很认同永庆坊这样的微改造思路。在保护好这栋老骑楼的前提下,也给这个店面找到了最合适的业态。"

永庆坊东侧,金声电影院的重建与活化则是 " 老城市新活力 " 的最佳写照。金声电影院始建于 1932 年,经历风霜岁月后,一度只剩几面危墙。政府、专家和项目团队对整个重建方案反复打磨,最后实现了对历史建筑原墙的完整保留。金声电影院音乐演出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" 微改造后的永庆坊和金声电影院,不失历史风貌和气质,又融入了新潮元素,年轻人到这里欣赏音乐也有全新的体验。"

细节之处见真章。永庆坊持续以 " 绣花 " 功夫对一砖一瓦精雕细琢。羊城晚报记者走访时看到,永庆坊二期工程一根普通的石柱顶端刚刚完工了一幅灰塑作品:几只色彩斑斓的山鸡和麻雀穿梭于木棉花之间,活灵活现。" 我们引入广州灰塑非遗传承大师,为街区新增灰塑造型,在细节之处持续做微提升,凸显整体的岭南文化氛围。" 永庆坊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广州非遗街区(北京路)所在的中山四路,在历史上曾是 " 惠爱路 " 的东段。民国后期,这条老街逐步发展成为以商肆为主的骑楼店铺。非遗街区所在的骑楼位于北京路文化旅游区,北临南越王博物院(王宫展区)和城隍庙,西南为老城区千年商圈,与北京路商圈交错成为老城区一条重要的城市中轴线。

据越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骑楼整饰改造中,他们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和文物合理利用,多次修改设计方案,采用 " 绣花 "" 织补 " 等方式进行微改造," 既保持现有道路格局肌理和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特征,与南越王博物院的风貌相融,达到既尊重南越王宫署遗址历史、又保护了骑楼的目的。"

记者了解到,广州非遗街区(北京路)项目共分两期建设。一期完成首层约 800 平方米的展示空间,秉承 " 见人见物见生活 " 的非遗保护理念,设置文创展示区、花市打卡区、非遗 IP 形象互动区和元宇宙 VR 体验区。通过展、演结合和 IP 活化,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亲临开展活态展示活动,为群众提供沉浸式互动体验。在街区设计上,相关部门通过查阅文献、实地访谈等方式深入挖掘广府人的行花街习俗,最终以越秀区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春节(行花街)为核心,采取创新的场景设计和体验模式,打造 " 永不落幕的花市 ",重构广府人 " 行花街 " 的记忆。

从线下到线上," 非遗 " 的传播边界可以 " 无限大 "

记者了解到,广州非遗街区(永庆坊)以 " 多方合作共建 " 的模式进行建设和运营,政府以资金补助的方式进行扶持,永庆坊运营方在场地租金上给予优惠并做好相应配套,非遗企业则自行承担政府补助后的剩余支出及内部装修等费用,并履行传承、创新等方面的承诺。

目前,有广彩、广绣、珐琅、骨雕等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市场运营能力的项目进驻这里,建立了 11 间集展销、体验、交流、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非遗大师工作室。

非遗街区的开办,拉近了传统文化和都市生活的距离,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身体验非遗魅力。广东醒狮省级代表传承人赵伟斌说:" 两年来,进入我们赵家狮非遗馆的游客超过 30 万人次,其中外国游客有 1000 多人次,涉及五大洲十三个国家。这是我们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。"

广州非遗街区(北京路)不仅打造线下街区,更是开辟了线上的 " 疆土 "。在今年广州非遗街区(北京路)开街当天,元宇宙非遗街区同步上线。越秀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在前期,他们联合中国联通广州分公司,经多次研讨,最终选取广彩、广绣、广州榄雕、广州箫笛制作技艺、通草画绘制技艺、象牙微雕、岭南古琴艺术、西关打铜等广府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精品进行 3D 数字建模,结合 5G 云计算、AR/VR 等技术,高精度全方位地展示产品细节,带领大众领略非遗工艺的精妙之处,以科技连接现代生活。

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在开街仪式上提到:" 让文物活起来,将非遗用起来,让市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,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。"

未来广州非遗街区怎么规划?据透露,广州非遗街区(北京路)二期建设中将开放二、三楼区域,增加非遗剧场、大师工作室、非遗普及教育研学、沙龙书吧、休闲娱乐、文创商店等功能,以 " 一区多点双循环 " 为活化路径,通过巡回展演的方式,串连街区骑楼群和周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,开放多元非遗活态展演展示、数字多媒体体验,打造集非遗展示、传承人展演、数字体验、互动打卡、文创消费等内容于一体的非遗综合体验空间,建设成集赏、游、购、娱于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交流中心。

" 线上街区也将在未来的建设中提供数字化建模服务,携手众多非遗企业和传承人,打造和发行属于自己的数字藏品,让传统非遗符号融入 Z 世代生活圈,为年轻艺术创作者、非遗创作者带来更多展示机会,探索非遗行业自我造血的新方向,并反哺非遗研学等线下街区的活动。" 越秀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。

从传统到现代,从线下到线上,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模式,让更多人知晓,传播的边界变得 " 无限大 "。

上一篇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开馆暨展览开幕式
下一篇 返回列表

延伸阅读

返回顶部